依托校本教研 推进研究型特色学校的建设

发布日期: 2016-03-29      浏览次数: 3036     返回

——“一课一研”阶段性成果汇报

邯郸市第二中学

 

随着国家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推进,我省高考、招生制度的变革,众多新生事物和问题亟需研究跟进。对于占地300亩的新二中来说既是机遇更是挑战,譬如面对走班制的教学模式课堂教学如何实施?高考只考语数外高三如何应对?其他选考科目的教学难度和深度如何把控?等等,这些问题的解决必须根据学校实际情况提前谋划深入研究,找出适合学校学生发展的有效途径,这些都离不开以校为本的校本教研。我校作为全市“一课一研”的先行单位,立足实际,正在探索中前进。现就目前学校教研的些许做法和成效汇报如下:

一、学科教研组宏观教研,实施学科教学三年一体化的战略。

学校成立了10个学科中心组,选出了学科牵头人,为进行三年一体化的研究提供组织保障。他们通过教学研讨,总结本学科的核心价值观、学科宣言、学科特点,规划学科每册必修、选修所需课时数和每学期每月要完成的教学进度,制定每学期各年级段要完成的一课一研的微专题计划,分析本学科存在的优势和制约学科发展的因素,写出学科建设的计划,力争每个学科都有科研课题。目前10个学科组中有7个学科组完成了相应的工作,申报了课题20余项。

二、年级备课组微观教研,依据学情落实分层教学的战术。

我校生源层次相差较大,有宏志班、珍珠班、平行班和艺术班,在落实课堂教学、作业布置、限时训练和月考制度时必须具有针对性方可有效。学校要求年级备课组在教学安排、教研活动时必须牢牢把握住分层教学的思想。年级备课组在作业布置和训练试题设置时采取了设置选做和必做试题的方式。以高三年级为例,高三年级针对学科基础较弱的六个班级采用了减少训练次数、增加辅导次数、抓课本基础为主,小步慢走的教学策略,力争让学生听得懂学得会,瞄准70%的基础题。

三、教务处督促教研,明确“八步骤”操作流程。

学校教务处在组织教研活动的实践中总结出了“一主题三环节,八步骤四到位”的教研模式。

八步骤即“一课一研”的基本程序分为八步进行:

(一)、明确内容。

备课组长提前一周布置每次教研的任务,明确教研内容,确定主备人选以及具体要求。

(二)、独立备课。

全体人员根据教研内容独立备课,每位教师必须写出自己的备课提纲和具有各自特色的教学设计方案,主备教师全面分析教学内容,确定教学方案,做好发言准备,其他教师做好辅备发言准备。

(三)、主备发言。

主备人要首先详细阐述对所授内容的逻辑结构、知识的内涵外延等基本内容,然后对所授内容的教学整体框架、教学实施过程等进行详细说明,形成教学方案。

(四)、全体评研。

其他参与研讨的教师根据自己的备课提纲展开补充、讨论,完善备课内容。

(五)、形成通案。

在全面讨论的基础上形成教案、课件设计和练习设计通案,体现集体智慧和结晶。

(六)、分头授课。

教师依据各班学情和教师教学特色,分头进行授课,并在课后进行教学反思和学生反馈。

(七)、一课一思。

下一次“一课一研”,首先进行“一课一思”,集体反思上一节课得失,对教学情况进行反馈,对上节课的教学通案等进行修改,同时给下一轮次教研活动提供借鉴。

(八)、资源共享。

完善每一节的教学设计、课件、练习等相关资料,学科组指定一人专门收集打包,形成校本资源包,每学期一次报备教务处,供下一轮次教学使用,实现资源共享。

说明:对于不同风格、不同层次、有独特特点的教学设计,不能形成通案时,可以釆取“同课异构”的方式进行授课,供不同教学风格的教师选择。

四、微专题研究引领教研,提升教研活动的针对性。

一课一研的常规性任务很多,学校要求在教学常规如进度、作业、试题、资料等方面进行研讨外,各备课组每学期要瞄准2-4个专题深入研究,拿出成果提升教研活动的针对性。比如:进行年级学情研究、分层教学如何实施、单元教学如何补充和整合、某一课型模式的研究、错题本的使用效果如何提高、早读时间如何有效利用、英语听力如何加强、作业批改多少合适等,围绕我们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做针对性的微专题的项目研究,以此提高我们的教研效益。这些主题来源于教学、服务于教学,将其贯穿到整个学期的教研当中,将日常教研与之紧密结合,经过长期研究,学期末形成微专题成果。

围绕微专题研究,学校有些备课组确确实实做了一些工作:比如高三九个备课组完成了近五年高考试题的研究,并向学科教研组高考团队进行了汇报,形成了成果;高二年级生物组总结出了生物试卷讲评课采用的学生“自评弥补模式”;原高三数学组通过研教学研学生,制定了一系列“抓尖、培优、补差、托底”等详细的复习措施,最终取得了良好的高考成绩;高二语文对教材进行二次开发的研究;数学物理化学历史组新课改后高考试题与教材衔接性的研究;中学化学学生实验能力培养的研究;高一数学组课型作业的科学规划与开发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影响等等,学校形成了以专题研究推进一课一研深化的浓厚氛围。

五、活动促进教研,以研磨课带动全校教研氛围。

为了检验“一课一研”的成果,我校进行了一系列公开课活动,其中,高一年级的优秀教师示范课很好地体现了备课组的集体力量,是“一课一研”的优秀成果。青年教师汇报课更是体现了磨课的重要性。已经结束的高二高三年级的“同课异构”又掀起了各个备课组教研的新高潮。

接下来我校还将通过“教坛新秀、教学能手、学科名师”的三优评比活动,掀起新一轮公开课活动,势必会又有一批精品课在各备课组的精心研磨下呈现到各位老师眼前。

六、“一课一研”出现的问题及今后的工作重点。

(一)、理念老化需改进。

通过检查教研,发现有的备课组教学思想陈旧,仍然没有转化“满堂灌”的教学理念,不敢把课堂真正还给学生。在这次教科所的检查中,我们也听到了“穿新鞋、走老路”的反馈意见。有这种情况的备课组往往是平均年龄偏大的备课组,接受新思想较慢,缺乏新思想的带动,鉴于此,我们准备在我校“教研月”开展备课组公开教研大展示活动,让表现好的备课组组织公开教研,所有备课组都派人观摩,通过身边的范例指导教研,以期改变观念。

(二)、缺乏交流需碰撞。

通过检查发现有的备课教研时交流碰撞的气氛不浓,主要是主备人讲解,其他人要么不发表意见,要么随声附和,不能形成有效的思想碰撞,教研成了一个人的独角戏。鉴于此,教务处向各备课组发起“主题教研”的倡议:主题教研活动,就是教师把平常教学中遇到的问题,经过整理、归纳,筛选出具有典型意义和普遍意义的问题,将这一问题作为本组教研的微课题,以课题研究的形式来统帅每次的教研活动,把课题渗透到教研活动每个环节之中,从而形成教师之间合作、交流、共同探讨的教研活动机制和模式。这个研究主题的提出来自于教学实践,源于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这个问题又是急于解决的问题,大家感到困惑的问题。规定每个备课组每学期必须完成2-4个微课题,学期末总结评比。

(三)、不够系统需总结。

我校开展“一课一研”校本教研已有两年的时间,在这两年中,有很多备课组、学科组有很好的做法和经验,也形成了一些成果。但是由于缺乏总结意识,一直没能形成系统的“一课一研”资料库,许多很宝贵的经验向下传承时遇到了困难。鉴于此,从本学期开始,我们陆续建立起各种教学与教研成果的资料库,保存在教务处及学校网站,以期形成系统的资料,能够真正实现全学校的共享。

通过这次“一课一研”总结,我们拓展了思路,树立了信心,发现了不足,制定了措施,为依托校本教研,推进我校研究型特色学校的建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分享至